深入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 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水安全保障
来源: 周口市水利局 时间: 2024-12-19 15:40:37 访问量:0

字体大小[ ] 打印

分享:

2014年12月12日,世纪工程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正式通水。2024年12月12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十周年,工程连续平稳运行3600多天,已为受水区源源不断输送687亿立方米的优质丹江水,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显著。

  十年来,河南省水利系统牢记习近平总书记殷殷嘱托,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节水优先、空间均衡、系统治理、两手发力”治水思路和关于治水重要论述精神,特别是关于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讲话重要指示批示精神,按照省委、省政府决策部署,始终心怀“国之大者”,从守护生命线的政治高度,守好一库碧水,扎实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加快构建“八横六纵、四域贯通”的河南现代水网体系,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通水这十年,是河南水资源配置格局不断优化的十年,是群众饮水安全不断强化的十年,是河湖生态环境不断美化的十年,是南北经济循环不断畅化的十年。十年来,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支撑了河南沿线地区经济总量增长,助力了当地产业结构优化,促进了城镇化水平提高,在更高层面、更广层次、更大范围推动了区域协同发展。

  牢记殷殷嘱托

  深刻理解“三个事关”

  2021年5月14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南阳主持召开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座谈会并发表重要讲话,擘画了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的蓝图。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南水北调工程事关战略全局、事关长远发展、事关人民福祉。

  自古以来,我国基本水情一直是夏汛冬枯、北缺南丰,水资源时空分布极不均衡、水灾害频发。我国独特的地理条件和农耕文明决定了治水对中华民族生存发展和国家统一兴衰至关重要。水资源格局,影响和决定着经济社会发展格局。党和国家实施南水北调工程建设,就是要对水资源进行科学调配,促进南北方均衡发展、可持续发展。这是依托我国自然地理而下的一盘大棋,也是确保南北方均衡发展的重大战略举措。

  当前,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强国建设、民族复兴伟业是党和国家的中心任务,必须站在发展全局的战略高度,充分发挥南水北调工程作为国家水网的主骨架和大动脉的优势和综合效益,在更高水平上保障国家水安全,支撑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

  水是生存之本、文明之源。善治国者,必先治水。我们党历来重视治水,始终把水利作为农业的命脉、作为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设施。新中国成立后,党领导开展了大规模水利工程建设,兴水利、除水害,办了许多大事、好事、难事,从“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到“一定要把淮河修好”,从学大寨整地治水到发扬红旗渠精神凿山修渠,建成了一大批水利基础设施。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统筹推进水灾害防治、水资源节约、水生态保护修复、水环境治理,建成了一批跨流域跨区域重大引调水工程,南水北调是跨流域跨区域配置水资源的骨干工程。

  中国式现代化的重要特征之一就是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现代化,注重同步推进物质文明建设和生态文明建设。南水北调工程改善了人水关系,促进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和永续发展提供了水资源安全保障。

  “人民就是江山,共产党打江山、守江山,守的是人民的心,为的是让人民过上好日子。我们党的百年奋斗史就是为人民谋幸福的历史。”南水北调是惠及亿万百姓的民心工程,守护着工程沿线亿万人民群众的饮水安全。通水十年来,供水范围已覆盖我省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城区和122个乡镇,为3500万人提供稳定优质丹江水,多座城市南水北调水由规划的补充水源变为主要水源,发挥了巨大效益。

  把握国情省情

  切实保障“三个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所在的黄淮海流域作为我国北方地区的主要组成部分,地理位置优越,土地和矿产资源丰富,流域总面积占全国总面积的3%,而耕地面积却占全国总耕地面积的18%,生产总值、工农业总产值均占全国总量的10%以上,是我国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在国家发展格局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关乎经济安全、粮食安全、能源安全、生态安全,但水资源极其短缺,人均、亩均占有水量仅为全国均值的16%和14%。

  河南更是一个水资源严重短缺的省份,人多水少、时空分布不均。河南多年平均水资源总量389.2亿立方米,居全国第19位,人均水资源量394.2立方米,不足全国人均的1/5。耕地亩均水资源量319立方米,不足全国亩均水资源量的1/4。河南以全国1/70的水资源量,保障了全国1/14的人口用水,生产了全国1/10的粮食,支撑了全国1/18的经济总量。

  十年来,全省年均用水总量在226亿立方米左右,2023年与2014年相比,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从60.5立方米下降到35.3立方米,万元工业增加值用水量从30立方米下降到12.3立方米,农田灌溉水有效利用系数从0.598提高到0.627,用水效率连年优于全国平均水平。

  河南既是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核心水源地和渠首所在地,是整个中线工程的“大水缸”和“水龙头”,也是重要受水区。作为南水北调工程的重要水源地,河南在水源保护方面发挥关键作用,承担着守护“一泓清水永续北上”的神圣使命。同时,河南也是中线工程渠道最长、占地最多、移民最多、投资最大、计划用水量最大的省份,总干渠全长1432公里,在河南长达731公里,占中线总长度的51%。

  十年间,为确保一渠清水永续北送,我省树牢底线思维、极限思维,坚持问题导向、目标导向,统筹发展和安全,坚持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与确保南水北调工程安全、供水安全、水质安全并重,切实守护好千里水脉。

  我省通过完善工程安全管控体系和风险防御体系,推进南水北调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设和沿线病险水库除险加固,落实总干渠工程防洪风险点“一点一案”,加强南水北调中线气象保障服务能力建设,加强对工程设施的监测、检查、巡查、维修、养护和穿跨邻接项目全过程管理,开展常态化输水工程巡线,确保工程安全。

  南水北调中线一期工程涉及流域多、领域多、目标多,规模宏大、系统复杂,特别是随着供水范围的不断扩大,供水规模的不断增加,供水安全的任务更加艰巨。十年来,我省优化水资源配置,推进水权交易,促进水量指标消纳;科学制定水量调度计划,强化工程调度管理,满足合理用水需求;推进南水北调中线观音寺、鱼泉、沙陀湖调蓄工程,确保供水安全。

  丹江口水库及其上游流域市中线工程的水源地,水质安全是调水成败的关键。我省加大生态保护力度,加强水源区和工程沿线水资源保护,实施《河南省南水北调饮用水水源保护条例》,在南水北调水源区和干线工程全面建立省、市、县、乡、村五级河湖长组织体系;开展丹江口“守好一库碧水”专项整治行动,强力开展入河排污口整治,推进水源区农业绿色发展和石漠化治理,抓好水源区和受水区污染防治和生态环境保护工作,推进水源区及总干渠沿线城镇污水处理及垃圾资源化利用;开展常态化水质监测,完善应急处置预案,大力实施丹江口库区及上游水土流失综合治理,十年来治理水土流失面积1270平方公里,确保水质安全。

  加强运行管理

  着力打造“四条生命线”

  通水十年来,河南加强运行管理,着力打造“四条生命线”,为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提供了有力的水安全保障,工程效益显著。

  优化了水资源配置格局。南水北调是纵贯南北承接东西的世纪工程,是国家水网主骨架和大动脉,也是我省“八横六纵”现代水网重要输水通道,对于实现我省四个流域互联贯通,长淮黄海“四水”调配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通水十年来,累计向我省供水超过237亿立方米,农业有效灌溉面积120万亩,有效改变了受水区供水格局,改善了用水水质,提高了供水保证率。

  保障了群众饮水安全。南水北调水源水质优良,供水保证率高,已成为沿线城乡供水的生命线。通水十年来,水质始终稳定达到地表水Ⅱ类标准及以上,我省受水城市已从规划阶段的11个省辖市市区、31个县(市)增加至12个省辖市市区、52个县(市),受益人口从规划阶段1768万到目前3500万。通过南水北调水源置换,多座城市生活用水实现了以南水北调水为主、黄河等地表水为辅、地下水应急的多水源保障格局,大幅提高了受水区居民的用水安全水平,实现了受水区群众从“有水吃”到“吃好水”的转变,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更加充实、更有保障、更可持续。

  复苏了河湖生态环境。南水北调工程把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放在突出位置,始终坚持生态优先、绿色发展理念。通水十年来,工程累计向我省生态补水42.71亿立方米,通过水源置换、生态补水等措施,一方面推动了河湖生态环境的复苏,城乡河湖再现河畅、水清、岸绿、景美的勃勃生机。另一方面,我省地下水水位持续多年的下降趋势基本得到遏制,促进了地下水源涵养和回升。截至2023年年底,河南省黄淮平原区浅层地下水平均埋深9.18米,较2018年年末上升2.84米;深层地下水平均埋深11.83米,较2018年年末上升1.02米。

  畅通了南北经济循环。南水北调工程将南方地区的水资源优势转化为北方地区的经济优势,有力促进了受水区经济结构优化调整,为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中部地区崛起等国家战略实施以及郑州国家中心城市建设等提供了优质水资源保障,在畅通南北经济循环、促进经济绿色低碳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为区域协调发展和国家战略布局提供了重要支撑。

  加快构建现代水网

  实现“八横六纵、四域贯通”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水网建设起来,会是中华民族在治水历程中又一个世纪画卷,会载入千秋史册。

  2019年9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河南考察时,作出了“构建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的重要指示。2022年7月,省政府批复《河南省现代水网建设规划》,明确构建“八横六纵、四域贯通”的省级水网总体布局,南水北调中线工程是“六纵”中的重要一纵。到2035年,河南现代水网体系基本建成,水资源调配能力及水灾害防御能力显著增强,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水安全保障能力大幅提升。到2050年,全面建成与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河南实践相适应的高质量水网体系。

  目前,我省兴利除害的现代水网体系加快构建,引江济淮(河南段)、赵口引黄灌区二期、小浪底南岸灌区、小浪底北岸灌区、西霞院水利枢纽输水及灌区工程、贾鲁河综合治理等一大批骨干工程建成投用,淮河流域重点平原洼地治理、出山店水库灌区等10余项重大项目开工建设。我省被评为全国省级水网先导区,平顶山市、南阳市先后被评为全国市级水网先导区。

  “十五五”期间,我省将围绕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推进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等,把联网、补网、强链作为重点,坚持项目为王,高质量推进水利基础设施建设,重点开展黄河、淮河等防洪治理,开工建设桃花峪、合河等洪水控制工程,实施沙颍河、洪汝河等骨干河道系统治理;围绕南水北调后续工程高质量发展,实施南水北调中线河南段防洪影响处理工程,建成南水北调豫东水资源配置线工程和观音寺调蓄工程;力争开工大别山临淮灌区、燕山水库灌区等7处大中型灌区和周商永运河工程,加快推进淮水北送、引伊入汝、西水东引前期工作,力争早日开工。上述工程建成后,“八横六纵、四域贯通”水网主框架将基本形成,我省水安全保障能力和水平将大幅提升。

  

《 河南日报 》( 2024年12月12日 第 03 版)


责任编辑:周口市水利局管理员